「這才不是世界末日,這只是我們人類的末日,世界的一切都會按常持續,只是我們已不在其中罷了。我敢說少了我們世界會更美好。」
人終歸一死,但若清楚明瞭自己的死期,你會怎麼活著呢?
1960年代戰爭爆發,不料核彈戰略讓戰事在極短暫的時間內落幕,北半球從此安靜了——精確點說,死寂了。
小說的主要舞台在澳洲,海軍少校彼得.荷姆斯無所事事了幾個月後終於接到新的委派任務,讓他到美國海軍軍艦蠍子號上擔任聯絡官;說到蠍子號這艘原子潛艦,背後也有個可歌可泣的故事,艦長杜威特.萊歐農.陶爾斯當初駕著蠍子號執行海域巡邏任務途中,戰爭爆發了,之後再也聯絡不上美軍基地,經過長久的等待以及一連串的連繫與嘗試之後,所有美軍軍艦駛進澳洲海域,軍力移轉澳軍麾下,至今已一年了。現在蠍子號要被派到幾個北方港口觀察當地情況以及紀錄輻射數值。
故事裡的所有人看起來都如常生活著——除了汽油主要由北半球供應因此他們回歸半原始生活,其實經過科學家的計算,輻射塵進入南半球的大氣系統、而墨爾本的居民感染輻射病的時間估算就在這年九月,當他們用餐時、工作時、購物時,他們其實都心知肚明自己即將在數月後死去。
「老天保佑,你可千萬別撞死人。」
「他們幾個月之後還不是都得死。我也是啊,你也一樣。」
儘管如此,氛圍並不如我預期的頹喪萎靡,可能仍舊存在著些許不安吧,但大家反而都把握人生的最後幾個月燦爛一把,忙得沒有時間悲傷,積極之中隱約有股癲狂在躁動:無度享用俱樂部裡的高級藏酒(不然留下來給鬼喝嗎)、買了法拉利開始玩賽車(現在死在賽道上也不是什麼大事了)、政府提早開放漁場讓大家鱒魚釣到飽,或是,終於動手把家裡整理成夢想的樣子...。
作者在角色的情緒外放程度拿捏得很好,他並沒有大筆渲染角色的悲喜或焦躁憂慮,但你就是能從字裡行間感受到死亡如晨霧一般,看不見卻如影隨形的氣息;也許有些人對於奇蹟隱隱地期待著,但最後都沉靜地、堅定地、認命地,迎接他們的死亡,溫柔得令人心碎。
「我還想要一棵開花的尤加利樹,就種在......這裡。夏天的時候一定很美。」
「得等個五年才會全數盛開哦。」
「又沒關係。光是襯著蔚藍海面的尤加利樹就夠美了。我們從臥室的窗戶就可以看到這片美景。」
「...。妳想種在哪裡?這裡?」
除了彼得和艦長兩個主要男角之外其他角色也很有意思,諸如,彼得最後才願意面對現實的妻子、跋扈卻討喜的莫依拉、最清楚現實卻最熱血的科學家,還有其他小角色等等,書中沒有安置惡角,讓我們可以專注於這些人人生最純粹的生活片刻。
有一段是描述美國西岸一年多來斷斷續續地有無線電訊號發出,蠍子號有次的任務就是去確認原因,有名船員看到近在眼前的家鄉於是跳船了,那一段的氣氛其實很開朗但我卻看得淚眼朦朧。
「這裡的人都死了,艦長。你應該早就知道這點了吧。我回家了。老爸老媽死在他們床上——他們應該是吞了什麼藥。我繞到附近去找我女朋友,她也死了。去她住處找她真是個錯誤的決定。我沒有看到一隻活下來的狗、貓、鳥或是其他種類的動物——我猜動物也全死光了。除此之外,這裡的一切可說是景物依舊。艦長對不起,我跳船了,但能回家真好。」
我很喜歡這本書,寫於1950年卻沒什麼年代感,讀起來並不艱澀、或者讓讀者有距離感,相反地,我們很容易代入主角的處境以及情緒,除了作者寫了一手好故事之外,本書譯者可說是功不可沒,譯筆非常優秀!
英文書名On the
beach為海軍術語,意指卸任退休,彼得和艦長功成身退,所有人也從人生online退役了。
文庫本尺寸好可愛,裝進我的小廢包剛剛好。
作者的背景豐富紮實,所以關於科學、軍事的細節相當有說服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