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In Memoriam》.椎心蝕骨之慟



作品 《In Memoriam
類別 英國文學、歷史小說
作者 Alice Winn
集數 全一冊
出版社 Knof
購買處 KOBO
keyword 戰爭、一戰、創傷

Πάσιν ημίν κατθανείν οφείλεται.
Death is owed to all of us.

  1914年8月4日,英國宣布參戰。Preshute 公學的男孩們爭相查看校刊 The Preshutian 上的榮譽名冊,尋找認識的名字,閱讀將士們如何英勇陣亡的悼念文。校園裡的空氣躁動不安,男孩們懷著滿腔熱血,渴望獻上自己的身軀,為美麗的、摯愛的帝國而戰,這麼想的包含Ellwood在內。

  Gaunt 覺得這場戰爭很蠢,但由於母親是德國人,家族的忠誠受到質疑,母親及妹妹拜託他自願從軍以示清白,與家人不歡而散後從陌生女子手中收到表示懦夫的白羽毛*,接著受到  Ellwood 的刺激,唯恐兩人之間岌岌可危的平衡傾覆,Gaunt 出於衝動走進募兵處。

  *白羽毛: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女性會遞給路上沒穿制服的男性一根白羽毛,帶有羞辱、嘲弄的意味。 此事由海軍上將 Charles Cooper Penrose-Fitzgerald 主導,他在1914年8月30日從自己家鄉組織了30名女性,向任何未穿制服的男子分發白色羽毛,他認為利用女性的羞辱來鼓勵男性入伍最有效率。雖然無法判斷這場運動的實際效果,但它蔓延到臨近帝國的其他幾個國家。

  接下來敘述便由 Gaunt 和 Ellwood 或其他人之間的通信所取代,中間穿插著幾件過往回憶,人物間的情感糾葛在讀者眼前逐漸明朗化,包含 Gaunt 和 Ellwood 間的情感原來是雙向通行的,只是兩人都不知情。

  某天 Ellwood 信中提及自己入伍了,Gaunt 氣得再也不回信,直到他們在兵營裡重逢。後來 Ellwood 在心中憶起這段,他如此自述:

The only time he hadn’t was when he enlisted, despite Gaunt’s furious letter telling him not to. Except that had been a form of obedience, too, thought Ellwood—to a pre-existing command. He had been obeying the unwritten instructions in Gaunt’s terrible letter after the Second Battle of Ypres: “I wish to God I could see you again before I die.” Come here, that letter had said. I need you. And Ellwood, obedient as ever, had enlisted instantly.
他唯一一次抗拒他的要求便是自己入伍之時,不顧 Gaunt 在信中的反應有多憤怒。 但那也是一種服從,Ellwood 是這麼想的,服從那個尚未言明的指令。他聽從 Gaunt 在第二次伊普爾戰役之後那封可怕的信裡,隱藏在『我祈求神讓我在死前能夠再次見到你』這句話背後的請求。 過來這裡,那封信如此說道,我需要你。而 Ellwood 如過往一般順從,當即從軍。

  《In Memoriam》的背景設定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故事場景多在前線,赤裸直白地呈現戰爭的醜惡面,無情地打擊男孩們對戰爭懷抱的浪漫情懷,那些眼睛閃閃發光的孩子在經歷他們的第一次前線戰爭後,不是一夜長大,就是一瞬長眠;Ellwood 的軍營裡四位領頭的軍官中只剩他和 Hayes 較為長命,後來替補軍官來報到時,他們都會悄悄打賭這個能待幾天,某日來了位天真爛漫的小公爵,被炸死的那天他們說:「某個幸運的傢伙要繼承爵銜囉」,故事的氛圍就是像這樣晦澀無奈中帶著幽默譏諷。

  雖然《In Memoriam》可看作羅曼史小說,但亦是一部考據豐富的歷史小說,情節情彩,刻劃深入,振撼人心,而 Gaunt 及 Ellwood 的愛情則是荒地裡開出的一朵搖搖欲墜、卻始終堅韌不拔的美麗花朵,讓人想要捧在手心好好呵護,但務請銘記,這不是一則happily ever after的童話故事。

  Gaunt 與 Ellwood 最後皆因重傷除役,Ellwood 兩人仍將永遠受噩夢攪擾,更令人心碎的是, Ellwood 清空了滿腔熱血,,轉而盈滿怒火,他對戰爭感到憤怒、對國家感到憤怒、對沒上過戰場的人們感到憤怒,怒火燃燒著他,使身邊所有人受累;原本 Ellwood 是個愛著世界,熱愛引用詩句的浪漫青年,退伍後就再也無法忍受一個字,Gaunt 始終陪在他身邊,直到他無意間引用了莎士比亞的《李爾王》,

I cannot heave my heart into my mouth.

  就這樣,Ganut 終於瞥見一絲希望。

  這部小說深受 Ellwood 最喜愛的詩人丁尼生(Tennyson)啟發,書名即出自丁尼生的巨作《In Memoriam A. H. H.(悼念集)》,丁尼生為悼念摯友賀萊姆所寫,哀悼了足足十七年,而 Ellwood 也常將自己和 Gaunt 比作丁尼生及賀萊姆,甚至在Ellwood 以為 Gaunt 死的時候也為他寫了首《In Memoriam H. W. G.》;另外,賀萊姆與丁尼生的妹妹有婚約,在小說裡,Ellwood 則常說自己以後要娶 Gaunt 的妹妹,他在心底偷偷想著,這樣以後每個聖誕節都能和 Gaunt在一起了。


補充資料 赫伯特.基欽納(Herbert Kitchener)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使用赫伯特.基欽納(Herbert Kitchener)的形象製作徵兵海報,他的名字曾出現在小說第一章,Gaunt 走進徵兵處時:

It was late afternoon on a Saturday, but the Recruitment Office was still open. There was no one there but a uniformed man with a formidable Lord Kitchener moustache.



  圖片來自這篇文章,裡面提到:當時英國人民皆認為「戰爭在聖誕節前就會結束了」,在小說裡亦有提及。


補充資料 過剩婦女(Surplus Women)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愛國主義情緒高漲,許多女人加入參戰行列,投入政治的女性也變多了,在小說裡,Gaunt 的妹妹也開始參與政治運動。

  不過戰後由於折損過多男人,英國有超過百萬名「過剩婦女」終身未婚,此名詞出現於1921年人口普查之後。但其實早在戰爭前男女比例已經失衡,1851年的人口普查顯示,20至40歲的英國女性中有30%未婚。到了19世紀末,25至35歲的英國女性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未婚。


補充資料 學校原型

  小說裡 Gaunt 和 Ellwood 就讀的Preshute公學原型為 Marlborough College,其實Preshute是該校的其一學院。Marlborough College 保存許多一戰的史料,包含陣亡名單、悼文、信件、校刊,本書作者從中取材良多,The Preshutian 也是參考自 The Marlbvrian。


補充資料 索姆河戰役(Battle of Somme)

  小說裡提到最壯烈的戰役即是1916年索姆河戰役,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英軍損失了盡六萬人,Ellwood 剩餘的朋友幾乎都陣亡於此一戰役。



•┈┈┈┈┈┈୨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quote

  ⌜ 熾烈的愛情故事被巧妙地放進雨滴之間的空隙,隨著暴風雨終結而散失不見。
  從酒瓶裡精巧地倒出悲劇,搭配憂鬱和上好起司,若有所思地小口啜飲。⌟

Insta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