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做為顏色的名字,是到十六世紀才出現的用法。俄羅斯抽象藝術家瓦西里.康丁斯基在《藝術的精神性》中寫說:「橙色就像一個對自己的權力深信不移的男人。」橙色無疑具備這樣的自信。
─《色彩的履歷書》
我非常偏愛使用飽和色的書封設計,簡潔的畫面配置就能呈現出強烈的視覺效果,就我的主觀感受看來,橘色在設計中似乎比較「中性」,以鮮豔的飽和橙色作為主色的書籍,種類十分多元。本篇就來分享我所蒐集的橘色封面。
by Robert Harris
講述《慕尼黑協定》簽署前後四日間發生的事情,1938年為解決日漸升溫的蘇台德危機,英國首相、法國總理、義大利首領及希特勒等四大勢力代表於慕尼黑聚首,討論並簽署該協定,在捷克斯洛伐克被迫缺席的情況下,將蘇台德地區割讓予德國。
這短暫的時光壓縮了數不清的政治籌算,每一刻都緊繃得一觸即發,即便讀者身為未來人,仍會為山雨欲來的風勢緊張得手心冒汗,因為細節刻畫得實在太真實了,是一齣精彩絕倫的政治驚悚劇。
by Ian McEwan
本書的視角由尚在母親腹中的胎兒擔綱敘述,他平時透過談話、廣播和電視節目來認識子宮外的世界,以及廣義上的世界,然後在狹小的空間裡憑他無限的想像力勾勒出事物的樣貌;從開頭的長篇大論,我們可以得知胎兒的神智及認知,是足以挑起這個重擔的。
胎兒能感覺到有個陰謀正在形成,但因其受限的感知,讓我們對劇情的走向只能有模糊的臆測,當出現危險的訊號時,我們亦只能忐忑等待角色們將做何選擇;作者營造出的緊張感是細緻而不張揚的,連反轉都相當有格調。
by Jesmyn Ward
作者的文字寫意優美,富含詩意及韻律,從最基本的──字與詞的揀擇與排列──便將我擄獲,而且出乎意料的易讀。
故事的中心圍繞著住在密西西比州野林鎮的某個深膚貧困家庭,他們的生活條件與優渥二字相去甚遠,而且看起來很難更好,老爸傷了手指,女孩懷了身孕,屋子被颶風重創;你或許以為他們會如同泥沼裡的水分,無力地被重力拽向深淵,我卻見到他們齜牙咧嘴地甩動全身向上蒸騰,展現執拗得驚人的生命力。
by Milena Michiko Flašar
敘事者與大叔在公園相遇,彼此素昧平生,卻聞出同類的氣息,那股被世界排除在外的邊緣人的氣息。
兩人因罪惡感而遍體鱗傷,乃至於縮進小小的泡泡裡,經過一場接著一場的告解,漸漸地救贖了彼此,修復了彼此,父子感十足的友誼也間接療癒了讀者;這是一段很美的緣份,能夠因為與誰相遇而獲得重生,是十分難得的。
作者為奧地利混血,想必受到母親的影響很深,才能用德文寫出這麼有日本風味的故事。我很喜歡她飽含詩意的文字。
by 草山萬兔
故事的年代設定於1935年,那年龍二與小百合從小學畢業後就得去工作賺錢了,但他們都還想繼續讀書,因此鬱悶得不得了。兩人相約到河邊釣魚,聊到黯淡的未來相對無語,突然飛來一隻八咫鳥,不僅開口說話,還帶來了一封來自風叔叔的邀請函……。
就像納尼亞或者宮崎駿,神奇的世界永遠向小孩敞開,龍二與小百合接受邀請前去拜訪動物專家風叔叔,竟就此與一群動物踏上不可思議的冒險,開了眼界也增長了勇氣;劇情有趣,還能提振讀者對於生態的興趣,書內的插圖也很漂亮。
by Richard Roper
四十出頭的安德魯在公部門上班,他的辦公室負責處理公共衛生法案管轄底下的所有死者——亦即那些默默地死於家中的獨居人士——相關死後事宜,為孤獨死的人們辦理後事的安德魯本身也過著獨居生活,迴避社交,平靜無波的生活每日反覆循環,唯有黑膠唱片及火車模型為他的心靈帶來滿足;其實他還挺滿意這樣的生活,舒適圈狹小得令人安心,可惜他的靜謐人生不再平靜。
故事在一種冷靜的荒謬中進行,一個微小的謊言意外擦出火花,最後延燒成難以收拾的災難。我很喜歡本書內斂的幽默風格。
by Monica Heisey
這本書寫的是一個年輕女人在婚變後收拾支離破碎的自我的過程,Maggie是那種你我身邊都會有的,忍不住想賞給他或她一個白眼的那種人物,真實到你很容易在她身上看到某某某的影子,煩得很親切;小說裡頭,朋友們體諒她經歷遽變,陪她療傷,聽她抱怨,豈料她耽溺於自身的悲劇,成癮於虛幻的假象,逐漸從一個譏誚風趣的smart-ass變成了嘴賤傷人的asshole。
Maggie不怎討喜,卻很貼近現實世界,她的故事並未迎來奇蹟轉折,發展很自然,很真誠,也很真實。
by Rebecca Rischin
《時間終結四重奏》誕生於二戰時期的八A戰俘營,由法國知名作曲家奧利菲耶.梅湘譜曲,是一首寫給小提琴、降B調單簧管、大提琴以及鋼琴的四重奏,分別由同為戰俘的尚.勒布雷、翁西.阿科卡、艾提恩.巴斯奇耶以及梅湘本人擔綱演奏,於一九四一年一月十五日在戰俘營內轟動首演。
作者取材豐富詳實,論述卻是不可思議的有條不紊,文辭優美而且引人入勝,讀者必然會因有幸瞻仰這段歷史的真實容顏而深感敬畏。
by Peter Handke
毫無存在感的藥劑師過著遺世而平凡的生活,直到有天他循著慣例前往機場餐廳用餐後,在漆黑的夜晚,離開了安靜的塔克桑,車後還載著兩個外地人,好似一夥亡命之徒。自此,劇情走上魔幻寫實之路。
我認為這是本不好推薦的書,本書的文字像詩句也像暗語,解讀空間之寬廣可真讓人無所適從,端看你願不願意花點耐性細細咀嚼,推敲破解,我個人是覺得這個過程挺有趣的,但最主要還是作者文字蘊含的獨特美感讓我駐足。
by 朴相映

書中四則短篇描述同一人物的不同面相,一筆一劃纖細地勾勒出「我」的立體形象。作者並未賦予「我」明確的名與姓,雖然勉強可拼湊出主角似乎借用了作者的名字,不過與其說這個「我」是作者的影射,不如說「我」是相近世代人們的共同投射。
因此這個故事,亦屬於那些失根的,找不到落腳地的,浮游在大都市裡的人們──我們的故事;讀至最末頁,書外的我甚至取代書中的「我」,難以自已地嚎啕大哭。

《發條橘子》
Anthony Burgess
描寫一個由暴力主宰的世界,是書單中最符合康丁斯基對橙色描述的作品呢!節奏明快,結構乾淨俐落,但我個人沒有很喜歡,因為實在太令人不適,即使是以暴制暴的部分也距離「大快人心」甚遠,非我族類。但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我想在於它的殘暴能夠喚起反思,確實有其價值存在。
#小説 #反烏托邦 #經典 #驚悚
《單人房的天使》
はらだ
失憶的天使 VS 生無可戀的前混混,是一部帶來救贖及淚水的好作品,而且作畫及劇情編排都極具水準,我想即使是非 BL 的讀者也能輕鬆入口,畢竟理解與救贖是能夠跨越任何類型,與所有人類產生共鳴的題材。
#漫畫 #BL
購書▸ 博客來
《餐桌上的語言學家》
任韶堂
語言學是一門追本溯源的學問,也可以說,語言學是要研究字彙到我們口中之前所留下的碳足跡。作者選擇以人人都能產生共鳴的主題——美食——來切入,舉例生動又有趣,所以內容算是好入口好消化,是本滿親切的入門書。
#非虚構 #語言學 #歴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