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 | 《伊凡.伊里奇之死》 |
類別 | 文學小說、經典文學、俄國文學 |
作者 | 列夫.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 |
集數 | 一冊 |
出版社 | 漫遊者文化 |
購買處 | KOBO | 讀墨 | 博客來 |
keyword | 經典、死亡、生命 |
生命是一個個逐漸加深的痛苦,朝著終點、最可怕的痛苦愈來愈快速地飛去。
說到文學經典或文學巨擘,總給人很有距離感的印象,不過這本完全不會。首先,輕薄的厚度就讓人倍感親切了(笑)再者,內容流暢易讀,開場就挑起讀者的興趣。
如書名所示,這本書談的是一個人的死亡,第一章便毫不怠慢地切入正題:「諸位!伊凡.伊里奇死了!」主角之死的消息在他的職場傳遞著。
伊凡.伊里奇很受同事歡迎,文中這麼寫道:「所有人都愛他。」
有趣的是,得知死訊後每個人都開始在腦海中盤算,伊凡.伊里奇空下的職缺有沒有機會使自己或熟人受益。這些人當中,彼得.伊凡諾維奇自認跟伊凡.伊里奇最親近,所以有責任付出更多的關心,於是他前往伊凡.伊里奇的宅第弔唁致哀。
伊凡.伊里奇的死,除了讓每個人想到他死後隨之而來的職位調動和工作上的改變之外,聽聞身邊熟人的死訊總是會讓人感到些許慶幸:幸虧死的人是他,而不是我。
「他怎麼就死了,我倒是還沒死。」
每個人心中都這樣想或這樣感覺。與伊凡.伊里奇親近的熟人,也就是所謂的朋友們,這時都不由得想著:現在禮貌上應該盡一些無聊的義務,並去參加安魂祈禱、慰問遺孀。
彼得.伊凡諾維奇滿腦子想著結束之後要去打牌,依樣畫葫蘆完成弔唁流程打算離開之際,卻不巧被死者的遺孀抓住,一旁的同事遺憾地使了個眼色:「完了!我們找別人搭檔,您可別見怪呀!您脫身後,五個人一組也是可行的!」好不容易脫身後,彼得.伊凡諾維奇腳步輕盈地奔赴牌局,竟還真的讓他在第一個決勝局結束前趕場成功哩。
在第一章鋪陳訃告和吊唁的嚴肅場景背後,人物們的真實心聲顯得格外俏皮又滑稽,實在令人不得不期待起後續的發展。
第二章之後回歸伊凡.伊里奇的主場,介紹主角如何出人頭地,以及罹病後乃至臨終前鉅細靡遺的心路歷程。本作最為人稱道的便是托爾斯泰將凡人面臨死亡的心境描寫得歷歷如繪,引發讀者強烈的共鳴,看著伊凡.伊里奇之死,轉身反省自身的生命之道。
伊凡.伊里奇於肉體及心靈上的痛苦程度不相上下,病程發展到末了連嗎啡也無法緩解,越是疼痛,他的心靈越是感到折磨,恐懼、絕望、憎恨、孤獨,接著,他生平首次感受到了……懊悔。
一生追求體面與榮耀,大多時候,伊凡.伊里奇對自己的表現給予高分評價,他自認將人生過得體面又舒服——嗯,雖然小孩的出生令他的舒適快活稍微扣分,且讓他與夫人的感情降至冰點,不過他還是覺得自己的人生好棒棒。
但當他在病榻上想召喚幸福的回憶來安慰自己時,他訝然發現,真正的幸福美好早就在他出社會之後逐漸消逝。
他開始在腦海中回想自己愉快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光,但奇怪的是,那些愉快生活中最美好的時光,現在看來已不再像當時一樣美好了——除了最早的童年回憶以外。在童年時光裡,有一些真正愉快的時光,若是能回到童年,倒是值得繼續活下去。但是當年經歷那種愉快的人,已經不在了,現在這些時光似乎像是另一個人的回憶。
當那些造就現在的伊凡.伊里奇的一切開始出現時,那些曾經認為的快樂,現在在他眼前逐漸消融,變成微不足道,或往往齷齪可鄙的東西。
童年時光過後,愈接近現在,快樂就愈不足道、愈令人質疑。一切要從法學院說起。當時還有一些真正美好的東西:在那兒有歡樂,在那兒有友誼,在那兒有希望;但到了高年級這些美好時光已經愈來愈少。然後,第一份在省長那兒的工作,又出現了一些美好的時光:對一個女人愛情的回憶。後來這些逐漸減少,美好的東西就愈來愈少。接下來好事就更少,愈往下走,就愈少。
當初伊凡.伊里奇以為的人生上升期,現在回頭一看,實則是美好時光的下坡期,這個認知令他驚恐得直想否認,不然若是承認了,不就表示他這一生是一場空嗎?
薄薄一本書,記載著伊凡.伊里奇極其短暫的一生,托爾斯泰的文字跨越了時間、空間與文化,敲開了我們的心門;我們能夠輕易地憐憫與理解伊凡.伊里奇,卻又不會被他拖入痛苦的深淵,反之能夠確實地專注在作者想要傳遞的訊息上。
你快樂嗎?你追求的價值,是社會認定的,還是自己肯定的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